概述
福清灵石寺,位于福清市东张镇灵石山芙蓉峰下,是文革后福清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灵石寺始创于唐代,懿宗敕赐“灵石俱胝院”。开山俱胝和尚以降,蔚为法窟,乃耽章本寂禅师出家纳戒之处,故素有曹洞宗祖源地之称。其后,禅祖相继,五十余代,主席者皆宗门巨匠,与鼓山、西禅、雪峰并称“闽中四大禅林”。
岁月更迭,几经兴废。自近代德钦尼师住锡,遂转为尼众道场。在福耀集团主席曹德旺先生的鼎力护持下,于1988 年迄今数十年间,两度重修,伽蓝焕彩。并经福清宗教部门批准,于2001年开办梵行律学苑,尤自维律法师住锡,广迎十方尼众,宏阐毗尼,裨得祖庭增辉,正法久住。廿余年来,育僧千指,得益法子,弘化十方。
灵石古刹,兴于唐宋。据寺存懿宗《敕赐灵石俱胝天寿禅寺全图》载,时寺界从石竹山至清溪里,有七寺三十六庵。其鼎盛时,僧众二千余人,田地千亩,山林万亩。
其主席者皆宗门巨匠,如启诪、明慧、冰禅师、正觉、禅鉴、佛心、山堂、直庵等诸长老,斑斑见于《五灯会元》、《嘉泰普灯录》、《建中靖国续灯录》等禅门典籍。可谓道振一时,与雪峰、西禅、鼓山、玄沙等诸巨刹,并称隆盛。
入明寝衰,殿宇圮毁,僧众寥落。同我性麟禅师以郡名诸生,挂冠披缁,领众行业精苦,稍复清规。同公涅槃后,上首弟子曹源溋公继主法席,建寺安僧,备经艰危,历有年载,四众归心,克肖前懿,灵石之名益彰于时。
至清康熙三年(1664 年),鼓山道霈为霖禅师应请主山,为振宗风。师复募建天王殿,重修大雄宝殿,重塑宝相,纂修寺志。为兴祖庭,延续法脉,道霈禅师重修祖师塔,仿诸方三塔成式,中奉历代诸祖,始开山和尚,继而冰禅师五色舍利及心宗、雪岩禅师等塔,散在诸者,俱敛藏于此,额日“金刚幢”。
冀愿三宝真灯不烬,后贤绳绳相继。其再传弟子梵珠、性牧等禅师,绳灯继席,清修净戒,缁律云参。钟板高玄山谷,禅光直透云霄,尤一时之盛。
同时,来寺信众亦顿改陈习,行止俨然。上殿过堂,一律随众;严禁杂话,唯道是语;高香纸钱,匿其踪影;求神占卜,旧俗敛迹;必遵入寺规约,躬行敬僧轨则;须学在家律仪,修福不昧因果。
师不忍法门陵夷,言传身教,领众严峻;数十年如一日,孜孜不倦,至诚感格,僧俗二众,翕然归之。风闻四方,道誉隆起,人咸赞仰,律苑遗风犹存,南山律韵再续。
二十余年来,律苑以丛林为体,以佛制为用;学以戒律为主,经论为辅;行以般若为导,净土为归。致力于培养爱国爱教、道心坚固、僧格高超的真学实修者及与时俱进的弘法人才。目前僧众近百,威仪可观,内勤净戒,外严道场。师教授僧众弘演经律要义,始从《威仪门》至《戒相表记》,从《四分律藏》至《南山三大部》,从《梵网经菩萨戒》至《大乘起信论》,一以贯之;礼忏拜经,读诵法华,出坡执劳,经年不绝。深入一门,旁及诸宗,承佛言教,三学增上。
弘法利生 护国利民
安僧办道,修行之根;弘法利生,丛林之本。致力于僧伽教育的同时,不忘党国扶持之恩,十方护法之德,深入贯彻佛教素秉的“护国利民”精神,坚定不移走“中国化佛教”道路,以出世的精神,做入世的利生事业。师日常随机开示,引导正信,净化人心,每年择时为居士传授三皈五戒及八关斋戒,建立正行,提升素养;灾疫期间,启建护国息灾法会,为国家民众祈福;同时,热心公益,积极募捐,为遭受地震、洪涝灾害及新冠疫情的民众捐款捐物。灵石寺素以庄严国土为己任,以利乐有情为愿行,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。
自近代沿革至今,僧众严净毘尼,阐发戒光;俗侣正信皈仰,护教利国。灵石寺已成为闽中尼众丛林之典范,以弘一律师所愿为吾愿: “誓舍身命,弘护南山;四分律教,久住神州”!